羌塘马蹄疾:恰青赛马节里的千年回响
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,格萨尔赛马场的沙地上已腾起细碎烟尘。16 岁的次仁拉加伏在马背,额头与 “雪域之鹰” 的鬃毛相抵,这匹三岁黑马鼻翼翕动,蹄子不安地刨着地面 —— 再过半小时,2025 年那曲恰青赛马节的 5000 米速跑决赛就要开始了。在这片海拔 4500 米的羌塘草原上,马蹄声已回荡了千年,而今年的踏响格外不同,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,古老的赛马节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。
羌塘草原横亘在昆仑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,40 万平方公里的高寒草甸像被天风熨平的绿绸缎,藏语里 “北方高地” 的称谓,既道出它的地理方位,更暗含着游牧文明的厚重底蕴。作为藏北草原最盛大的节日,恰青赛马节的雏形可追溯至吐蕃时期,最初是部落联盟检阅战力的军事仪式,如今已演变为集竞技、文化、商贸于一体的国家级非遗盛会。2025 年的赛马节从 8 月 27 日持续至 9 月 7 日,9 天预热期里,格萨尔赛马场每天都上演着游牧文化展销、锅庄舞会和专场文艺演出,38 个特色展台将虫草、藏毯等特产与宇树机器人、机甲巡游奇妙共存。
正式赛事的三天里,13 个赛马项目和 2 项传统马术表演成为绝对焦点。赛道按科学标准分为内圈和外圈,纯沙铺设的地面能最大限度减少马匹奔跑时的关节损伤,电子计时器精准到毫秒的读数取代了过去的目测计时。组委会按马匹身高划分的三个组别里,138 厘米以下的小马组竞争尤为激烈,这些尚未完全成年的马匹虽爆发力稍弱,但灵活性更胜一筹,骑手们多是像次仁拉加这样的少年,他们身着镶边藏装,腰间的银饰随马匹起伏叮咚作响。
次仁拉加与 “雪域之鹰” 的组合堪称本届赛事的黑马。这匹从安多县选来的良种马出生时就有检疫证明,日常食用内地引进的苜蓿草混合糌粑,与次仁拉加父亲年轻时骑的驮马截然不同 —— 那时牧民们用羊毛毯当鞍垫,赛道就是牧场的土路,跑起来尘土能迷眼。如今赛前兽医会仔细测量马的体温并登记在 “赛马健康手册” 上,骑手们还要参加专门培训,学习如何在高海拔环境下保持人马协调。“老师说赛马不是比狠,是人马合一。” 次仁拉加喂马时轻声说,手里的苜蓿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
赛道旁的观众席上,藏式帐篷连成了彩色的海洋。老阿妈们捧着酥油茶,看着骑手们在马上完成俯身拾哈达、倒立等绝技,不时用藏语高声喝彩;年轻游客举着手机拍摄,镜头里既有身着传统藏装的骑手,也有远处文旅区正在表演的西游记主题 Cosplay。最动人的莫过于马术表演环节,当骑手们策马掠过,马蹄卷起的风沙中,仿佛能看见格萨尔王时代的骑兵方阵,那些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,正通过奔腾的骏马获得新的生命。
夜幕降临时,赛马场东侧的草坝上燃起巨型火塘。来自 11 个县区的牧民与游客手拉手跳起锅庄,13 段舞步分别对应羌塘的濒危动植物,“黑颈鹤回旋” 时舞者双臂轻展,“雪豹蹲伏” 则要求脚步沉稳。火堆旁,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正记录着温度与人群密度的关系,无人机悬挂的高光谱相机每 15 分钟扫描一次草场,这些数据将用于研究人类活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。当电子屏突然显示附近有雪豹出没,锅庄队形立刻变为双螺旋留出兽道 —— 科技预警与古老阵形的完美配合,恰似传统与现代在这片草原的共生。

9 月 7 日决赛日,次仁拉加和 “雪域之鹰” 以微弱优势夺得小马组冠军。颁奖时,15 万元奖金中的 2 万元直接给到骑手,其余将用于马匹养护和社区赛马培育。次仁拉加把奖牌挂在马的笼头上,这匹黑马似乎懂得荣耀,昂首嘶鸣时,鬃毛间还沾着草原的草屑。远处,1600 架无人机正以夜空为幕,勾勒出格萨尔王的剪影与雪山轮廓,古老传说与现代光影在高原星空下交相辉映。
zoty中欧体育,中欧体育,zoty中欧体育,中欧体育离场的牧民们哼着歌谣,马蹄铁敲击地面的声音渐远渐轻。这片草原记得每一个赛马节的故事:从吐蕃时期的战马嘶鸣,到如今少年骑手的欢笑;从羊毛毯当鞍垫的简陋,到科学育马的精细;从部落聚会的小众狂欢,到国家级非遗的文化盛宴。正如那曲群艺馆馆长多吉才让所说:“赛马节就像羌塘的脉搏,每一次跳动都在诉说着传承与新生。” 当最后一缕阳光沉入草原,明天的赛道上,又将响起新的马蹄声,继续书写这片高原的传奇。